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很熟悉。她是中国公安大学的心理学教授,专攻少年儿童心理学,对育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。她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,不爬就走和先爬后走的区别,在孩子长大后会有很大的不同。具体有什么区别呢?让我们看看!
身体协调不同
首先是身体协调性的差异。众所周知,婴儿爬行时,移动手掌、膝盖等部位的力量,还可以锻炼胸、腹、背、腿的肌肉。爬行时,宝宝需要规划好路线,然后抬起头和脖子观察周围。在这个过程中,宝宝的手、脚、大脑的协调性大大提高,有利于宝宝的发育。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宝宝在这方面比较弱,不擅长运动,甚至经常手脚同步。可见爬行是宝宝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但是,在锻炼宝宝的爬行时,家长要注意一点,就是穿上宝宝柔软、亲肤、吸湿、透气的爬行服,避免宝宝因身体不适而对爬行缺乏兴趣。
好奇心不同
爬行也是宝宝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,所以经常爬行的宝宝对世界的好奇心会更强,探索周围环境后会有成就感,比在固定的地方玩耍好很多。缺乏爬行运动的宝宝更胆小,没有经常爬行的宝宝活泼,也没有经常爬行的宝宝强壮。
大脑发育不一样
经常爬行的宝宝和不擅长爬行的宝宝大脑发育是不一样的。一般来说,爬行需要宝宝大小脑不断配合,可以丰富它们之间的神经联系,所以可以有效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,而不擅长爬行的宝宝会错过这个机会。
不容易晕车和恐高
研究表明,当练习爬行的婴儿长大后,患晕车症和恐高的概率更小,因为爬行可以锻炼婴儿大脑前庭的功能,爬行还可以提高婴儿的记忆力,而不喜欢爬行的婴儿长大后患晕车症和恐高的几率更大。
“不爬就走”的孩子会错过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,让他们无法有更好地感知。所以,孩子最好先学会爬,再学会走。在爬行的过程中,可以很好地刺激孩子的大脑,使其发育更快,锻炼孩子的筋骨,培养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感知能力。
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始提倡亲子阅读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父母经常陪孩子看书,和孩子讨论故事,同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大脑发育。如果你的孩子很小,父母可以给他们读故事,多听。等孩子长大了,自然就能脱口而出。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,家长可以陪着看。在孩子习惯形成的敏感期,家长要训练孩子用阅读代替无意义的电子产品。
稍微年长一点的孩子,父母可以陪着他一起看。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,父母应该培养他们用阅读来代替那些无意义的电子产品。 |